|简报[2016]04期 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

2017/9/5 15:10:48


远程教育协作组工作简报

 

高校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处        2016年第04期     2月5日 

hongxian.jpg

 

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 

大力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

——高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成果报告

 

2011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清华大学牵头,北京大学等50所高校参加。清华大学组建了总课题组,常务副校长程建平任项目负责人,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刁庆军、教育培训管理处处长邓丽曼分别担任总课题组组长、副组长。教育部于2011年12月在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上,专门举行了“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授牌仪式,鲁昕副部长为50所示范高校主要领导授牌。

清华大学切实担当起全面组织、协调项目实施的重要责任,牢牢把握项目实施的正确方向,搞好项目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精心实施项目全程管理,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一、项目创新特色

项目紧紧围绕深化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主题,重点把握四个主攻方向:一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战略需求,探索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和特色,搞好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二是根据行业、企业和地方需求,探索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与服务模式,以及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沟通机制;三是根据学习者多样化学习需求,探索如何创新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建立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举办高质量、高水平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四是根据教育信息化需求,探索如何加快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以及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经过示范高校四年的努力,成功探索了高校继续教育持续发展新模式。

一是创新发展理念。各示范高校进一步明确高校继续教育重大使命与战略任务,形成了以“服务大局、能力为本、质量第一、特色办学、促进公平、开放共享”的新理念。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各示范高校努力构建对内统筹管理、职责分明、规范有序的继续教育管理新体制以及对外高校主体、多方联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汇聚、共建共享的新机制。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示范高校将国家需求、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与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学科对接,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探索形成了包括“学历+技能”、“诊断+设计+实施+评价”等多类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四是创新发展模式。各示范高校立足学校实际,分别形成了校内统筹发展、与行业形成战略合作发展、基于行业岗位标准发展、基于联盟平台发展、多方联动合作发展以及国际化发展等新模式。

二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各示范高校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基地建设的主线,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及时提供各种人才培训支持和服务;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学科等优势,构建立足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围绕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促进人才队伍能力建设。

三是促进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各示范高校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为核心,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目标,以服务党政干部队伍、行业企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人才队伍”及中小学教师等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特别是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

四是加强继续教育质量内涵建设。各示范高校以学员为中心,把确保质量放在继续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加强过程管理,规范质量管理流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制定质量标准,创新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模式。

五是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许多示范高校建立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模式,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做到五个对接: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职业岗位对接;继续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继续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管理等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六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部分示范基地所在高校尝试进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互通的改革实验,探索建立成人教育“学分银行”制度,使同层次、规格、形式教育之间的学分实现互认和不同层次、规格、形式教育之间的学分实现兑换。

七是加快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示范高校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各类教育融合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远程非学历教育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新型的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服务体系,构建了融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继续教育迎来了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教学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二、项目成效

经过三年多探索与实践,示范基地建设取得了七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对继续教育认识深化。各示范高校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是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事关从有实践经验者中加快培养大批新型人才,事关广大公民素质的提高和全社会的进一步和谐。同时,发展一流水平的继续教育,也是创建一流大学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二是理论创新特色鲜明。各示范高校对继续教育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共发表优秀继续教育学术论文233篇,就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和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刻总结,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对策建议,主要涉及继续教育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创新、项目与课程开发、资源建设、市场开拓、质量管理与建设、学习服务体系建设、技术创新等。

三是实践探索成果丰硕。主要包括研究报告63份,示范性案例201个,品牌培训项目279个,精品课程512门,教学基地1573个(其中2014年40所高校校企合作培训基地991个,校地合作培训基地332个)等。

四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各示范高校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大规模培训高层次、实用性人才,培训规模逐年上升,提升了各类人才的素质能力,展示了高校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中的力量和作用,体现了高校继续教育的主力军、主阵地的地位和形象。据统计,2011-2014年度50所示范高校举办各类非学历培训班52405个,培训3428005人次;非学历远程培训10092893人次。

五是继续教育发展瓶颈难题有效突破。通过项目实施,重点解决了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共识不多、定位不准、体制不顺、思路不清、抓手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对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运作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棘手难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思路,提升了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是继续教育信息化进展迅速。各示范高校以信息化为引领,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支持服务模式,努力建设和整合各类网络精品课程、模块化课程、微课程等新型、优质数字化资源,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还建设了一批基于联盟平台的综合性、行业性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及其公共学习服务平台。

七是示范引领作用明显。项目实施过程中,总课题组及时以理论著作、研究文章、总结材料、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创新案例、规章制度、发展规划等多种形式,及时通过上级有关文件、继续教育社团组织、学术论坛、有关展览、内部报告会、总课题组长会、各小组会等多种渠道进行展示、宣传和推广。通过《中国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杂志设专栏连续报道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宝贵成果。

三、项目评价

2015年5月15日上午,教育部专家组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进行结题总验收,刘建同副司长主持了总验收会议,刘英处长出席,8个子课题负责人、部分课题组成员共50余人参加。刁庆军代表总课题组从项目概述、项目成效、建设内容、创新成果、政策建议五个方面向专家组作了汇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华南师范大学、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代表项目学校进行了典型发言。

专家组对项目成果一致给予高度的认可和评价。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用“有组织、有思路、有协调、有管理、有指导、有总结”等“六个有”高度评价该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工作的扎实、有力和到位,并用“有创新、有成效、有影响”等“三个有”充分概括和肯定了该课题取得的丰硕成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季明明指出:“该课题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教育部在我国继续教育领域所推进的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规模最大的继续教育研究课题,是50所高校包括支持和参与项目实施的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相关行业通力合作、协同创新的丰硕成果,彰显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鲜明特色,展示出高校继续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强大力量,清晰和有说服力地回答了‘高等学校为什么要搞继续教育、怎么样搞继续教育以及搞成什么样的继续教育’的重要命题,有利于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对于全面促进与倒逼普通高校深化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启迪。”

专家组一致认为:本项目理论创新突出,实践效果显著,示范作用明显,是一项内涵十分丰富、促进我国继续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示范工程;是努力实施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惠及相关行业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