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2016]24期 高校继续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与探索—大连理工大学践行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2017/9/5 15:54:16

远程教育协作组工作简报

 

高校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处       2016年第24期    7月15日

hongxian.jpg

 


高校继续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大连理工大学践行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与行业产业都是社会经济发展链条中的一部分,产教相互融合是为共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而开展的深度合作。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立足继续教育助力 “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互联网+”、 “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 “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探索与企业行业融合过程中,尝试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教学与生产相对接的实践过程,践行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创新模式。为新常态下全面提高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探索高校继续教育提升创新发展空间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主要作法如下:

一、学历教育

1、确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工作思路

着眼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立足社会急切需求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注重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以工科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为主体,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为核心,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教学与生产相对接的实践过程,助力继续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育人的机制运行,坚定不移的面向行业企业创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为高校继续教育培养具有较好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2、联合开展专业建设

(1)调研掌握信息

高校继续教育欲与行业企业联合办专业,优化自己的发展空间,首先要清晰的了解掌握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高校的优势及不足:有办学品牌的感召力,有优势学科的支撑,

有设置专业(方向)的灵活性,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线上学习支持团队;不足: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缺少特色);二是课程内容过于学术化;三是各类平台开发迭代发展不均衡;四是视频课程制作新颖性不够。

行业企业的优势:有助力教育变革的强烈愿望;有跟踪国际行业水平发展的视野;有专业化的平台迭代队伍;有了解社会需要人才的触角;有与高校共享实验、实践、实训的资源。

(2)完善专业设置

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比对、走访、交流,学院每年挑选若干个社会知名度、信誉、口碑、生产等方面都比较突出的行业标杆

企业表率,将其纳入学院“优秀资源储备库”,以待时日成熟实现校企联合、产教融合联盟。

    近年来,学院与大连港集团、辽宁渔业集团、山东乳山造船厂、大连机床厂、华晨宝马等多家知名的行业企业,实行校企联合、产教融合办学,持续不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开展合作,果断舍弃与现代生产标准相脱节、与实用型人才培养相悖、与学校办学地位不相符的19个专业;适时增加深受社会欢迎、行业企业亟需、有广阔前景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互联网营销方向)、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9个专业,有效的弥补了以往专业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了学院专业设置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突出。

(3)联办新兴专业方向

据悉,2015年前8个月,全国互联网营销人才缺口达到239万人。这一人才缺口,还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快速递增,国内网络营销人才难寻,已成为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时碰到的最迫切的问题。

针对这种社会需求面广、量大、亟待的实际情况,2015年下半年,学院与慧科教育集团积极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端营销人才为目标,联合开发市场营销(互联网营销方向)专业。该专业实现 “三个率先”:率先在国内专升本领域开设互联网营销专业,旨在培养懂技术、懂营销、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率先在国内专升本领域采用校企合作的先进教学理念,校企共建实践平台提供持续更新的、真实的实践环境;率先在国内专升本领域采用校企师资共同登台,知名教授、企业实战专家授课,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联建教学管理平台及课程资源

(1)创建开放课程中心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专业、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以上优质教学资源雄厚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校内外共享,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3年10月,学校创建“大连理工大学开放课程教学中心”,学院“负责运行该中心的具体运营工作”。
    开放课程教学中心以“为全日制人才培养服务”为宗旨,以树立“大工在线”品牌为目标,以各类辅修专业、单科课程进修以及通识课为主要学习内容,努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学院与企业联合研发教学管理平台,不仅为本校本科全日制在校生提供在线课程支持服务,在辽宁省教育厅支持下,全省高校大学生通过此平台,都能够在线上完成选课、修读、考核,获得相应学分,并被辽宁省内的高校相互认可,实现了校际之间的课程互换及学分互认。自2014年起,辽宁省开展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的教育改革,对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示范作用。

该中心还为辽宁省19所高校43门省级精品课、56门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及校内5门全日制通识课程,提供线上辅导线下答疑等一系列教学支持服务,充分发挥开放平台综合功能辐射作用。

(2)打造精品开放课程 

学院与高校邦联合,共同创立了大连课程基地,运用其新一代在线课程制作理念及方法,配合一流的课程制作团队,规范和完善课程制作流程,引进剧组式、影视级课程制作手法,先后完成了40多门精品开放课程。这些课程都面向辽宁全省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共享化。

4、联合实施教学过程

学院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行业企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计划,增加了贴近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实施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1)科学完善课程体系

学院在探索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突出专家委员会指导、监督、保证作用,重视专业核心课程比重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以联合开发互联网营销专业方向为例:  一是由大连理工大学、百度营销大学以及慧科教育研究院共同组成20余人的课程专家委员会,聘请院校专业教授以及企业实战专家共同研讨科学的培养体系;二是课程体系突出核心课程比重,保证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合理配置;三是整合教学资源、行业资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四是毕业生全部享有百度营销认证绿色通道特权,优秀学生可获得知名互联网企业实习机会。

(2)共同探索教学实践

 在教学组织上:以远程课程教学为主,以面授辅导为补充,采用案例式教学考察课程、建立实训基地等教学方法,集中为学员答疑解惑,使学员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在师资聘用上:聘请学校教学经验丰富、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及实践经验的名师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同时,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及技术领军人物登台授课,提升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使学员能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提升工作质量的实用技能。

 在学员管理上:利用逻辑流程清晰、实践操作可行的教育平台,从招生入学、教学实施、考试过程、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直至证书发放,实现了全过程、系统化管理;考虑到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学院教育平台加设了企业管理端口,企业通过平台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充分满足了行业企业学员的权益和需求。

 在项目运作上:为行业企业学员专门配备了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人员,从学员的学习需求分析到项目立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师资保障、教务管理、教学评估、课程考核等八个环节设专人负责,并与行业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充分沟通、及时调整,确保了各项教学内容实施的系统性与有效性。

    另外,为了丰富课程体系,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学院还增加了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已在所有专业中开设《中国文化地理》、《中国古建筑赏析》、《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化学与社会》等多门通识教育课程。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大连国资委直属企业、慧科教育集团、辽渔集团、山东乳山造船厂、大连机床厂、华晨宝马等多家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了联合培养“千人计划”。

不断的人才培养及学历提升,满足了企业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这种为行业企业量身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行业企业和学员的高度认可和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非学历教育

1、确立培训转型的工作思路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要求,着眼学院长期创新发展需求,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师资优势、管理优势和网络优势,整合国内外业界高水平专家,建设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和研发队伍,结合地区和行业发展要求,积极开展与国际继续教育的交流合作,围绕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充分利用境内外优质资源,提高非学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打造成具有大工培训品牌特质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即:培训项目--强化行业企业培训;培训对象--突出行业企业骨干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完善精细化服务;培训渠道--拓展分基地建设。努力在现有培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重点领域的龙头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多行业、多领域的知名专家、技术能手有机的联系起来,通过互通有无、相互借鉴,积极将产教融合引向深入。充分利用在线网络学习平台作用,积极推广网络培训等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建立优质培训教材库,挖掘培训潜力,扩大培训覆盖面,实现非学历教育快速发展。

2、搭建共用发展平台

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家要实现“继续教育参与

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规划要求,这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天地和难得机遇。2013年,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和管理优势,在大连市人社局支持下,作为主要发起者,联合大连有工科背景高校、大型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等9个单位,经大连市民政局批准注册登记,共同成立了“大连市工程师继续教育协会”(以下简称协会)。

该《协会》是由热心支持或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人才管理工作者组成,主要工作范围是为了组织、推动、研究和服务高校、行业、企业的继续教育工作。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专家讲座、科技咨询、项目攻关、专业技术培训、信息资料汇编等许多有意义、有质量的工作,深受社会关注和业界好评。也为新常态下高校非学历教育创新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搭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路子。

2014年7月,学校申报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使学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层次跃升为国家级基地。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学院真切体会到:校企深度融合是非学历教育的必然选择。它既是高校继续教育向“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转型的需要,也是高校发挥学科引领作用、服务经济发展的载体需要,还是国家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政策落地的需要。

3、实现培训向行业企业转型

学院依托“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辽宁省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大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等有利优势,充分发挥各类平台的辐射作用,打造了多个精品培训项目,已涵盖政府企业委托与定制型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类型等,顺利实现了非学历教育向行业、企业的转型。学院先后和红塔集团、海航集团、中国船舶重工、中国建设银行、大连市检验检疫局等知名企业共建了继续教育基地。2012年以来,结合建行辽宁省分行发展规划和员工培养需要研发定制培训实施方案,每年培训对象涉及行长、纪委书记、青年干部、工会系统干部、信用卡业务管理人员、国际业务管理人员、私人银行管理人员等,先后开展了25期培训班,有15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2013年与大连市检验检疫局建立培训合作关系以来,每年针对科处级干部工作发展能力需要研发更新培训方案,开展2-3期轮训,共计500余人次参加轮训。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开展了近300个培训项目,与20余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建立的继续教育基地,涉及银行、机械制造、船舶、港口、烟草等10余个行业。

4、开创非学历教育新举措

国家即将编制出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将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为此,依据国家教育发展要求和学院今后五年规划实际,学院为今后非学历教育的大力发展制定了新的举措:

一方面,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引导,以项目研发为基础,实施并完善已组织研发的装备制造、银行金融、石油化工、海洋船舶、农业龙头企业等5大新领域培训方案;抓紧正在研发的工程建设、能源资源等8大领域新项目;筹备成立行业性培训专家委员会,进一步扩充完善行业性培训师资库。

另一方面,以大连理工大学培训品牌建设为核心,以市场推广为重点,充分发挥学院各类培训基地的优势力量,集中在一些实施国家战略中担负重要使命和任务的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培训上下工夫,选准突破口,获取可复制的经验作法,带动非学历教育做大做强;借助行业协会、网络平台、校企联合的辐射作用,广泛发动“口碑相传”的积极力量,充分吸取行业企业有价值信息,坚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大力开拓行业性培训市场。

三、应用效果

(一)特色鲜明

1、专业建设

着眼于满足社会需求和突出学校工科特色,依托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了以土木、电气、机械三大类特色鲜明的工科专业为主,管理类相关专业为辅的21个专业。

优化学历层次结构,突出专升本层次办学定位,2015年招生人数专升本与高起专比例为1.4:1。强化工科专业品牌建设,以1409批次招生为例,高起专层次9511人,其中工科专业9224人,占比97%;专升本层次12354人,其中工科专业10330人,占比84%。

成立学历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由院系专业带头人、校企联盟教育负责人参加的教育教学研讨会,组织修订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使其不断适应行业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

2、教师队伍

为提高网络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学院从2007年开始引进高水平专职专业教师34名,涵盖了全部21个本、专科专业,从事网上课程辅导与毕业论文指导学习支持服务。同时,聘请校内外兼职教师年均326人次。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补充的队伍结构,在专业建设及课程辅导、毕业论文指导等网上学习支持服务中,有力地保障了网络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为了促进专职教师队伍快速适应行业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搭建起专职教师工程实践平台,每年安排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实习;定期选派专职教师参与国内外业务交流与培训,鼓励开展教学研究。目前,专职教师主持并参与学校教改立项共计108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共计139篇,获得校内外奖项共计30余项。专职教师已由单一的课程辅导角色逐步转换为了解教学一线的教学研究与课程设计骨干。

3、实践教学

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室、开发虚拟实验课件、改革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等,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多类型的实验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目前,学院开设了18门虚拟实验课,开设了实验项目102个。实验教学课件的应用有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有效解决了网络高等教育“实践教学难”的问题。我院与华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工科院校,共同组建了5校远程教育在线实验联盟,实现了资源共享,此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实施毕业论文(设计)模板化写作,为每个专业拟定多个毕业论文论题方向,累计开发模板化论题方向212个,覆盖了12个专升本专业,保证论文论题资源多样性、实用性和新颖性。

(二)影响广泛

随着高校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完善与发展,学院办学规模获得稳健而快速的发展。最近4批次招生均在2万名以上,在校生总规模近10万余人。2010年,学院在《搜狐教育》发布的中国教育年度总评榜中荣列“中国十大品牌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学院在《学习港》网站评比中,连续第二年成为“年度十大热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2012年,学院获得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颁发的“现代远程教育十年贡献奖”;2013年,学院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组织的“中国好教育”评选中获得“年度最具公众满意度网络学院”荣誉称号;2014年3月,学院申报的《网络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网络高等教育协同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两项成果分获教育厅2014年辽宁省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2014年9月,学院参与的《远程教育工科专业在线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评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中国国际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给学院颁发“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荣誉称号。

学院通过深化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的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得到了广大学员和行业企业普遍认可和支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