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2017年第05期 大连理工大学坚持产教融合开展继续教育的实践

2017/10/13 17:50:29

远程教育协作组工作简报

 

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处  2017年第05期  2月15日

 

 


大连理工大学坚持产教融合开展继续教育的实践

 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高校继续教育与行业产业都是社会经济发展链条中的一部分,产教相互融合是为共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而开展的深度合作。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立足继续教育助力 “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探索与企业行业融合过程中,尝试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教学与生产相对接的实践过程,践行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创新模式。为新常态下全面提高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探索高校继续教育提升创新发展空间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一、主要作法

(一)学历教育

1、确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工作思路

着眼社会发展趋势,立足行业急切需求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注重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以工科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为主体,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为核心,开展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教学与生产相对接的教育实践过程,助力继续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2、联合开展专业建设

(1)完善专业设置

近年来,学院持续不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与大连港集团、辽宁渔业集团、山东乳山造船厂、大连机床厂、华晨宝马等多家知名的行业企业,实行校企联合、产教融合办学,开展人才培养合作。适时增加行业企业亟需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互联网营销方向)、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9个专业(方向),进一步完善了学院专业设置合理性、科学性,更加突出行业应用特色。

(2)联办新兴专业方向

2015年下半年,学院与慧科教育集团联合开办市场营销(互联网营销方向)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该联办专业实现了 “三个率先”:

率先在国内专升本领域开设互联网营销专业方向,旨在培养懂技术、懂营销、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率先在国内专升本领域采用校企师资共同登台,视频课程资源40%来自企业实战专家授课。

率先在国内专升本领域采用校企合作的先进教学理念,校企共建实践平台提供持续更新的、真实的实践环境;

联办专业的目的在于面对全国互联网营销人才难寻且缺口较大的社会需求,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端营销人才为目标,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联建教学管理平台及课程资源

(1)联建教学管理平台

学院与慧科教育集团联合研发教学管理平台,为学校2013年10月创建的“大连理工大学开放课程教学中心”服务,不仅为本校全日制本科在校生提供以各类辅修专业、单科课程进修以及通识课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在线课程支持服务,而且为在辽宁省教育厅支持下的全省高校跨校修读学分提供平台支持,能够在线上完成选课、修读、考核,获得相应学分,并被相互认可,实现了辽宁省内高校校际之间的课程互换及学分互认。

目前该中心已为辽宁省23所高校60门省级精品课、56门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及校内5门全日制通识课程提供服务,启动了面向校内全日制学生的“工程管理”、“日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辅修专业,提供线上辅导线下答疑等一系列教学支持服务,充分发挥开放平台综合功能辐射作用。

(2)打造精品开放课程

学院与高校邦联合,共同创立了大连课程基地,运用其新一代在线课程制作理念及方法,配合一流的课程制作团队,规范和完善课程制作流程,引进剧组式、影视级课程制作手法,先后完成了60多门精品开放课程。这些课程都面向辽宁全省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共享化。

4、联合实施教学过程

以联合开办互联网营销专业方向为例:

(1)科学完善课程体系

学院突出专家委员会指导、监督、保证作用,一是由大连理工大学、百度营销大学以及慧科教育研究院共同组成20余人的课程专家委员会,聘请院校专业教授以及企业实战专家共同研讨科学的培养体系;二是课程体系突出核心课程比重,保证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合理配置;三是整合教学资源、行业资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四是毕业生全部享有百度营销认证绿色通道特权,优秀学生可获得知名互联网企业实习机会。

(2)共同组织教学实施

在师资聘用上:聘请学校教学经验丰富、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及实践经验的名师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同时,聘请企业内知名专家及技术领军人物登台授课,提升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在教学组织上:以远程课程教学为主,以部分面授或辅导为补充,40%的案例式教学考察课程全部由企业兼职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答疑、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学校教师深入企业集中为学员答疑解惑,高校与企业共同面向学生开展线上与线下教学,使学员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在学员管理上:考虑到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学院在教育平台加设了企业管理端口,从招生入学、教学实施、考试过程、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直至证书发放,实现了全过程、系统化管理;企业通过平台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充分满足了行业企业学员的权益和需求。

在项目运作上:为行业企业学员专门配备了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人员,从学员的学习需求分析到项目立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师资保障、教务管理、教学评估、课程考核等八个环节设专人负责,并与行业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充分沟通、及时调整,确保了各项教学内容实施的系统性与有效性。

另外,为了丰富课程体系,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学院还增加了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已在所有专业中开设《中国文化地理》、《中国古建筑赏析》、《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化学与社会》等多门通识教育课程。

不断的人才培养及学历提升,满足了企业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这种为行业企业量身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行业企业和学员的高度认可和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非学历教育

1、确立继续教育转型的工作思路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要求,着眼学院长期创新发展需求,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师资优势、管理优势和网络优势,整合国内外业界高水平专家,建设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和研发队伍,结合地区和行业发展要求,积极开展与国际继续教育的交流合作,围绕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提高非学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打造成具有大工培训品牌特质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即:培训项目强化行业企业培训;培训对象突出行业企业骨干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完善精细化服务;培训渠道拓展分基地建设。努力在现有培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重点领域的龙头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多行业、多领域的知名专家、技术能手有机的联系起来,通过互通有无、相互借鉴,积极将产教融合引向深入。充分利用在线网络学习平台作用,积极推广网络培训等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建立优质培训教材库,挖掘培训潜力,扩大培训覆盖面,实现非学历教育快速发展。

2、搭建共用发展平台

2013年,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和管理优势,在大连市人社局支持下,作为主要发起者,联合大连有工科背景高校、大型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等9个单位共同发起、46个会员单位参加,共同成立了“大连市工程师继续教育协会”。为新常态下高校非学历教育创新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搭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路子。

2014年7月,学校申报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使学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层次跃升为国家级基地。

3、实现培训向行业企业转型

学院依托“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辽宁省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大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等有利优势,充分发挥各类平台的辐射作用:

一方面,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引导,以项目研发为基础,实施并完善已组织研发的装备制造、银行金融、石油化工、海洋船舶、农业龙头企业等5大新领域培训方案;抓紧正在研发的工程建设、能源资源等8大领域新项目;筹备成立行业性培训专家委员会,进一步扩充完善行业性培训师资库。

另一方面,集中在一些实施国家战略中担负重要使命和任务的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培训上下工夫,选准突破口,获取可复制的经验作法,带动非学历教育做大做强;借助行业协会、网络平台、校企联合的辐射作用,坚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大力开拓行业性培训市场。

目前已打造了已涵盖政府企业委托与定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类型的多个精品培训项目,顺利实现了非学历教育向行业、企业的转型。学院先后和红塔集团、海航集团、中国船舶重工、中国建设银行、大连市检验检疫局等知名企业共建了继续教育基地,2016年成为辽宁省委干部培训基地。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开展了300余个培训项目,与20余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建立的继续教育基地,涉及银行、机械制造、船舶、港口、烟草等10余个行业。

二、可借鉴经验

(一)企业资源可以无缝对接教育

高校自觉地开展产教融合的办学之路,会吸引到对人才培养有较强使命感的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各环节中,并实现企业资源无缝对接教育。企业来自一线的课程设置建议、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大咖们的精彩课程视频资源、有经验的企业线上答疑支持兼职教师、有企业实践机会面向在学学生开放等优质教育资源无缝对接教育,补充和强化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高校主动服务可持续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与针对性是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可持续的重要基础。在企业设立人才培养分基地、对接企业需求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项目结合、高校教师深入企业的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快速增设专业方向等,需要高校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三、应用效果

(一)特色鲜明

1、专业建设

着眼于满足社会需求和突出学校工科特色,强化工科专业品牌建设。依托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了以土木、电气、机械三大类特色鲜明的工科专业为主,管理类相关专业为辅的21个专业。

优化学历层次结构,突出专升本层次办学定位,2015年招生人数专升本与高起专比例为1.4:1。以1409批次招生为例,高起专层次9511人,其中工科专业9224人,占比97%;专升本层次12354人,其中工科专业10330人,占比84%。

成立学历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由院系专业带头人、校企联盟教育负责人参加的教育教学研讨会,组织修订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使其不断适应行业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

2、教师队伍

为提高网络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学院从2007年开始引进高水平专职专业教师34名,涵盖了全部21个本、专科专业,从事网上课程辅导与毕业论文指导学习支持服务。同时,聘请校内外兼职教师年均326人次。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补充的队伍结构,在专业建设及课程辅导、毕业论文指导等网上学习支持服务中,有力地保障了网络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为了促进专职教师队伍快速适应行业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搭建起专职教师工程实践平台,每年安排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实习;定期选派专职教师参与国内外业务交流与培训,鼓励开展教学研究。目前,专职教师主持并参与学校教改立项共计108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共计139篇,获得校内外奖项共计30余项。专职教师已由单一的课程辅导角色逐步转换为了解教学一线的教学研究与课程设计骨干。

3、实践教学

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室、开发虚拟实验课件、改革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等,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多类型的实验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目前,学院开设了18门虚拟实验课,开设了实验项目102个。实验教学课件的应用有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有效解决了网络高等教育“实践教学难”的问题。我院与华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工科院校,共同组建了5校远程教育在线实验联盟,实现了资源共享,此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实施毕业论文(设计)模板化写作,为每个专业拟定多个毕业论文论题方向,累计开发模板化论题方向212个,覆盖了12个专升本专业,保证论文论题资源多样性、实用性和新颖性。

(二)影响广泛

随着高校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完善与发展,学院办学规模获得稳健而快速的发展。最近4批次招生均在2万名以上,在校生总规模近10万余人。2010年,学院在《搜狐教育》发布的中国教育年度总评榜中荣列“中国十大品牌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学院在《学习港》网站评比中,连续第二年成为“年度十大热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2012年,学院获得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颁发的“现代远程教育十年贡献奖”;2013年,学院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组织的“中国好教育”评选中获得“年度最具公众满意度网络学院”荣誉称号;2014年3月,学院申报的《网络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网络高等教育协同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两项成果分获教育厅2014年辽宁省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2014年9月,学院参与的《远程教育工科专业在线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评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中国国际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给学院颁发“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荣誉称号。

学院通过深化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的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得到了广大学员和行业企业普遍认可和支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